欧洲杯2024:下水文出炉!《十几岁》杂志特邀名师解读2024湖南高考作文题

作者:

6月7日上午,2024年高考第一场语文考试落下帷幕,作文题目引发众多关注。《十几岁》杂志第一时间邀请湖南省内语文名师对湖南高考作文题进行解析。

2024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解析 

思辨生活化,生活思辨化

周玉龙(长沙市一中正高级教师、长沙市周玉龙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

谈论高考作文题,日渐成为跨性别、跨年龄、跨职业、跨阶层的国民性共同话题,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每年高考,对于作文题,往往众说纷纭。今年的作文题作了一次很有意义的探索,也必将具有引领的价值。2023年新课标I卷以“故事是有力量的”作为命题的主要构件,开创了一种新的命题方式,令人欣喜,赢得了无数掌声。今年以“答案与问题”作为命题的核心关系,将思辨生活化,把生活思辨化,叫人赞佩,必将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叶圣陶先生提出“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从这个意义上看,今年的命题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命题方式而言,崇尚简化与张力。追根究源,大道至简是一种很中国的思维方式与表达范式,考生不必在繁琐的言语信息去寻找审题的关键词与写作的着力点,命题者的温厚可以想见得到。命题语料简短,但不意味着命题思维的简单。需要说明的是,“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只是引出“答案”与“问题”的基础情境与背景情境,它不应当是写作的唯一,考生可以不拘泥于此,命题并非将考生局限在人工智能这个浅表的话题上,重要的是由此产生的对“答案与问题”的思考。于此,写作空间就开阔了,写作的张力就从这里形成了。

二是从命题内容而言,紧扣生活与时代。过去的一年,互联网、人工智能成为了全球性话题,关于此类的信息铺天盖地,考生并不陌生。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改善了生活方式,改变了学习方式,也对社会的现状与人类的未来提出了更多的思考。作文命题没有回避这个热点,考生较为容易地从生活与时代中找到共情之处,也能从理性思考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独到之见,总之,今年的作文题让人触摸到为事而作、为时而著的写作导向。

三是从能力检测而言,凸显思辨与思维。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题面虽简短,但思辨并不容易落到实处、写到妙处。“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是不是意味着问题会越来越少,“是否”就成了审题与写作的关键,“是”的依据在哪里,“否”的理由是什么,“问题”是“越来越少”还是“越来越多”,思辨就可以从这里打开。提出一个“问题”,可能没有现成的答案,也可能带来丰富的答案;解决一个问题,可能获得一个或多个答案,也许会激发更多的问题。考生可以从对象、方式、范围、结果等诸方面展开思考,也可以从利弊、是非、功过等维度进行衡量。可以从互联网、人工智能的话题切入,更重要的是由此去思考“答案”与“问题”的多元关系。《尚书》有言:“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培养问题意识,一直是求学者的天赋使命,今年的考题立足于考生思维品质、思辨能力的检测,也呼应高中课本中的“理性的声音”,体现了“教考关联”的命题特点。

谈到写作,叶圣陶先生曾说:“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所谓“原料”,即“思想、情感等等问题”,也就是作文内容;“诚恳、严肃的写作”则指作文态度。期待今年的考生能在“答案与问题”这一作文题的指引下,大胆放言,审慎思考,为自己的人生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2024全国新课标Ⅰ卷下水文

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

陈婕(长沙市雅礼实验中学语文教师、长沙市周玉龙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

科技迭代,问题的冰山被一点点击碎,问题“即时解决”的新纪元已经开启!你看,当人们正为论文急挠头时,ChatGPT横空出世,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接踵而至,大显神通;在为日常记录与摄影技术发愁的普通人,Sora在一键之间让你即刻拥有视频图片设计与制作的“大能力”……出现问题,即刻解决,世界平静如水,微风拂面,人们只剩下悠闲与娱乐,“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成为新纪元每一个你我的生活标配。可现实却令人咋舌?放眼全球,时局动荡,热战与冷战交替;叩问社会,“焦虑”与“浮躁”甚嚣尘上;反观自我,想不通的问题,“搔不完”的发……问题源源不断,汹涌而出,原来“江湖”不是平静如水,而是水深万丈!

毋庸置疑,互联网的深入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能解决人类时间与空间的众多问题——缩短了我们的沟通成本,弥补了知识记忆性难题,甚至在生命延续性问题上也能给予我们更优答案。同时,在人工智能的大潮下,不少行业,因其故步自封而吟唱着缱绻不尽的挽歌,走向式微乃至没落。人工智能就如一条巨大的鲶鱼,解决时空问题的同时,也使时代的大江大河,激荡鲜活的清流。不破不立,不止不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既解决“即时问题”,又“即时解决”未来问题,在AI时代,人类在经历短暂的惶惑和阵痛后,必将迎来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可若止步于繁华的表象,沉醉于科技的能量,在现实的镜面里躺平,或许才是问题“即时解决”时代的至大问题。

“可怕的不是机器像人思考,可怕的是人像机器一样思考”,大道至简,科技发展与人类自身的关系,犹如利剑和剑客的关系。即使利剑具有倚天屠龙、劈山开石的力量,但剑柄应始终掌握在剑客手中。但扪心自问,你拥有掌控剑柄的能力吗?

什么是掌控剑柄的能力?

当我们吃不饱的时候,我们想知道粮食亩产能到多少?当粮食产量足够,我们继续追问,粮食可否优化,在食品精细化的时代,粗粮与糙米是否要参与补给?当机器能取代大部分机械重复的体力劳动的时候,那我们人类又将何去何从?当我们的生命可以技术性延长,我们躁动不安的内心又如何安放?你会发现,如果AI能释放我们的时间紧迫感,拓展我们的空间开阔度,那我们的生命能否内求与精神能否深化,才是人类在这个时代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以前层出不穷的实用性与琐碎性问题交给了机器,越来越多的问题得以解决,让人类从各种杂务与破碎性中解放出来,这就是AI时代的红利,那人类“精神的升旗”才是我们要更着力的底层问题,才是科技红利之后,人类社会新的增长点。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AI时代,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 ,能不断思考,不停追问,由物质的追寻到精神的探求,人类就不会物化,就不会沦为人工智能的奴隶,就不会陷入“有没有问题”的死水,而会以未央的情怀,锚定自我,从容应变,在巨变、剧变的时代寻找与时代相契合的文化,让物质充盈走向文明升旗,让问题的数量跨向问题的质量,透过平如镜的江面,看到万丈深水底,找到给岁月以文明的永恒路径。

岁月匆匆,问题只及皮肤;抛却思考,颓废必至灵魂。无论时代行至何方,切莫忘却你的思考力,才是如珍似玉的存在。我们的问题永远不是是否还有问题,而是你还能思考更深入的问题,以及发出震颤灵魂的终极问题吗。

问题不减,智慧更增

胡秋香(湘潭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特级教师)

曾几何时,我们有了知识性的问题,不是请教身边的师长,而是上网“百度一下”寻找答案。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我们开始用AI解决问题:不会驾车,有AI自动驾驶帮忙;不愿动手,做家务,有智能家居帮你搞定;不想写论文,有ChatGPT帮你完成……人们不由感慨,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似乎我们只要键盘一响、鼠标一点,一切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的问题真的会越来越少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确定一下“问题”的概念。“度娘”能够给出答案的问题是知识性的问题,人工智能能够帮你解决的问题是算法的问题……这个世界的问题何止“知识性的问题”与“算法的问题”?!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变得更加复杂与多元。

于个人而言,过分依赖互联网与人工智能,一方面会让我们失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百度而来的答案,毕竟是他人的知识,而非自己的智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经过实践,人才能获取真正的能力。当一个人习惯于从外部获得答案,他的大脑可能会变得懒惰和迟钝。有人曾预言,长此以往,人类将会被淘汰。另一方面,大数据和算法让人们越来越囿于“信息茧房”而不自知,从而失去对整个世界的正确认知。

于社会而言,互联网的普及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AI技术的发展可能导致部分工作被自动化,从而引发失业潮。用AI写成的论文是否属于学术不端?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基因编辑,让人实现长生不老,多年以后我们的人口构成是否与现在大不相同……也有悲观者说,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作为个人,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只是工具,而非万能的解决方案。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自身的思考与判断。各国政府也应该针对现在的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进行立法,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引导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确保它的发展始终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问题如潮水般汹涌而至,但这正是激发我们解决问题智慧与能力的契机。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审慎的态度,迎接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问题不减,但我们的智慧需要也必将更加深厚。

不迷于心,不役于物

刘爱国(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我们似乎每天都在享受科技带来的红利。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体会到掌控天下、联通万物的快乐。“碣石潇湘无限路”,距离从来都不是问题,手机预订一张机票,即可朝发夕至;“异域亲朋皆万里”,国界已然不是困扰,微信连接一通视频,就能笑语言欢。

人工智能的应用,让我们体验到一呼即应、万事可为的畅快:开车需要导航,叫一声Siri,道路就在前方;毕业需要论文,求助ChatGPT,答案自动生成。

原本在生活中困扰我们的许多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都很快找到了答案。因此,我们似乎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它们一定还会解决更多问题,人类面对的问题会越来越少。

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未必。

互联网能给我们带来远方的资讯,却也可能造成“近处的消失”。偶像在社交媒体的任何一点新动向你都如数家珍,却不知道父母身体的新动向;欧洲杯赛程的每一个时间节点你都烂熟于心,却不记得与爱人的结婚纪念日;粉丝在直播平台的任何一条新反馈你都密切关注,却没有在意老师给孩子的最新评价……不知不觉间,我们和远方的虚拟世界搭起了一座桥,却忽略了身边的现实世界中我们应该完成的事、应该关注的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一问题正在给越来越多的家庭带来困扰,由此滋生出孩子的教育、夫妻的情感、老人的陪伴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需要得到我们的正视。

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生活的便捷,却也可能造成“能力的退化”。家庭智能机器人带来贴心服务的同时,也退化了我们的生活自理能力;高精导航系统带来出行便捷的同时,也退化了我们的方向辨识与生存能力;文字自动编辑软件解决了写作难题的同时,也退化了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字创作能力……便捷是显性的,而能力退化是隐性的,所以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甚至无视。但从本质上来说,人工智能只是外物,自身能力才是根本,因为依赖外物而导致自身能力的退化,这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退步?

就像硬币有正反两面,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技在帮人类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必然会衍生出新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因外物带来的红利而沉迷,不能被外物带来的便捷而奴役。远方的资讯固然值得关注,但永远都不要忘记眼前人、身边事——远方山河可念远,近处灯火更可亲。一旦失去生活与生存、表达与创作等基本能力,我们必将在自己创造的这个纷繁世界中迷失。

愿你不迷于心,不役于物,愿你透过纷繁看清问题的本质,愿你拨开迷雾找到正确的答案!

靠自己答好时代问卷

卜柯文(长沙市一中城南中学语文教师)

互联网发展如日中天,人工智能方兴未艾。当我们敲动键盘,挪动鼠标,便能在方寸之间获取令你困扰已久的问题。因此也有人感慨:“人真是越活越傻了!”

诚然,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与应用,确实以极高的效率和极佳的准确度解决了不少问题。然而,我们的问题真的会越来越少吗?

实际上,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不是“万能良药”,企图凭借其“医治百病”无异于痴人说梦。它也不是把控全局的“总开关”,希望敲一下键盘就解决所有问题,无异于缘木求鱼。

确实,当某个问题能被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解答时,这个问题大概率是一道“客观题”。换言之,能被二者解决的问题,无非都是存在标准答案的问题。无论是小到“怎样养护一盆郁金香”,还是复杂如“民法典的内容是什么”,抑或是“帮我写一篇开学典礼的演讲稿”,这些都是有据可依、有例可循的问题。其本质上是对已有知识、经验、案例的归纳与概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

细心思忖,除了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本身的局限性,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人类必将不断面临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而新问题的解决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征。

历史无非就是问题的消亡与解决,现实也无非就是问题的存在与发展。当今世界,发展很快,需要思考的问题不少。从都市人的烦恼到乡村的振兴,从疾病的“医治”到世界的发展……打开网络,相关讨论不绝于耳;浏览手机,种种观点不一而足。用辩证法的方式考量社会进程,就会发现,只要人类不灭,社会赓续发展,问题就会不断。

人类求知欲与好奇心,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无法解决无法回答的人性之问,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对问题的回答。而将解决问题的重担交给人工智能,无非是人类对自身的妄自菲薄。诚如卡尔·萨根在《宇宙的边疆》所说:“好奇是人类的天性。”“我们这个世界人才济济,人们勤学好问,我们的时代以知识为荣。”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见题解题”的过程。这种不断解决问题的需求,恰恰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带来的,本质上也是对未来的好奇所推动的。当今的繁荣昌盛,不仅不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所能回答的,恰恰相反,这二者是多年来解决问题所孕育的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有时我们的确感到被问题“推着走”,甚至患上了“问题焦虑症”。如何看待我们面临的种种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是对待问题应有的态度。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汹涌而来,我们既不要自惭形秽,也不要妄自尊大,因为新时代给人类提出的种种问题,依然要靠人类自己答好这张时代之卷。

潇湘晨报记者杨丽芳 周洁